“雁阵效应”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学院深入易家邦村与厦中村开展田野调研

来源:3200威尼斯vip(新版)发布时间:2025-04-22作者:文、图/张翼翔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为深度探究龙岩市新罗区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解码“头雁”企业的示范引领效能,4月21日,乡村振兴学院深入易家邦村与厦中村开展田野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为乡村振兴研究积累鲜活案例。

蔗产拓链,头雁兴农 

清晨,乡村振兴学院师生前往新罗区苏坂镇易家邦村开展产业振兴专题学习活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易家邦村的产业发展现状。村支部书记介绍,该村现有甘蔗种植面积约200亩,长期以来主要销售初级农产品。为突破发展瓶颈,村两委正积极推进红糖加工厂建设项目。村支书表示,目前已投入180余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发展红糖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该项目将重点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提升科技渗透率,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特色商品的转型升级。

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易家邦村注重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完善生产链条;另一方面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服务业有机融合。这种种植-加工-体验的全产业链模式,将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学习过程中,师生们还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学院头雁班二期学员卢中海的产业发展经验。2024年,卢中海的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蜜柚产业获评省级示范农场。他带领的合作社从最初的十多户社员,逐步发展壮大至五十多户,在苏坂镇累计建成三十多个蜜柚种植基地。卢中海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种植模式,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栽培,并将外贸果种植技术等先进技术通过十余次集中培训传授给社员,帮助实现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了头雁领航作用。

智启粮芯,稻香致远

随后,师生走进厦中村,深入探访谢华安院士大米生产基地,见证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震撼变革。在基地,2024农产品加工班头雁班班长袁涛涛热情地介绍,基地加工区主要处理佛香山水稻,这种水稻香味浓郁,防腐能力强,深受市场青睐。在他的带领下,师生走进由旧粮站改造的生产车间,袁涛涛详细介绍大米加工流程。从稻谷清理、砻谷脱壳,到碾米、抛光,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每一粒大米都品质上乘。车间旁,机械化烘干中心格外醒目,它取代了传统晾晒方式,有效避免天气因素影响,提高烘干效率和稻谷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还引入AI技术试点,计划打造AI农场。无人插秧机能够实现在田间自动驾驶,按照设定路线精准插秧,既节省人工成本,又保证插秧质量和效率。 

随着谢华安院士大米生产基地的蓬勃发展,厦中村以农业为核心,大力带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农产品运输的高效与便捷,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处理;为满足农业生产灌溉需求,新修建了多个蓄水池,并对灌溉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厦中村谢华安院士大米生产基地,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 

青秧筑梦 田垄担当 

傍晚,师生走进田野,开展拔秧插秧劳动实践,专业农民现场指导。在水田旁,专业农民耐心讲解拔秧要领和插秧技巧,同学们围在四周认真学习,不时提出疑问。随后,大家卷起裤脚、挽起衣袖,纷纷踏入水田。尽管泥水沾满裤腿,烈日晒红脸庞,但同学们干劲十足。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拔秧,有的专注插秧,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田间整齐排列。这是我第一次下地插秧,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参与实践的同学感慨道。

一天的实践,大家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驱动农业转型升级;还要重视乡村人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头雁”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未来,乡振学子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建设,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田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