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一场充满春日气息与传统文化韵味的“自然体验营”活动在我校北山及北苑“一站式”学生社区青果助力站热闹开展。来自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和植物保护学院的20余名学生在辅导员曾焕接的带领下踏青寻青、制作青团,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当日,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同学们沿着“青果-北山-中华园-青果”的路线踏青,在山间路旁寻找制作青团的关键食材——艾草、鼠曲草、苎麻。“艾草叶片呈羽状分裂,鼠曲草叶片呈匙形,苎麻叶片呈心形。”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共同的特征是叶片背面密被白色绵毛,这正是青团口感筋道的纤维来源。此外,苎麻的茎秆韧皮纤维还可以织成苎麻布,透气抗菌。”同学们仔细辨认它们的模样,亲手采摘其嫩枝叶。同时,同学们还采摘了良姜叶和芭蕉叶作为青团垫料。众人信步而行,沉醉于踏青的悠然意趣之中。沿途,大家纷纷讲述起各自家乡在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或庄重肃穆的祭扫仪式,或别具风情的清明游戏,或美味可口的清明小食。在这交流的过程里,同学们感受到大自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也深切领略到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踏青寻青采青后,众人齐聚在北苑“一站式”学生社区青果助力站,开启了制作青团的环节。现场准备了糯米粉、豆沙馅等丰富的材料。同学们将艾草、鼠曲草、苎麻叶洗净后放入加了少许小苏打的沸水中焯煮3至5分钟,随后捞出放入破壁机打成细腻的草泥。接着将糯米粉、草泥以2:1的比例混合,缓缓倒入开水,边倒边搅拌成絮状,再用手揉成光滑不粘手的绿色面团。关于馅料,现场准备了甜味的豆沙馅和咸味的猪肉香菇笋丁馅。关于垫料,同学们将采摘的良姜叶和芭蕉叶洗净切割成十厘米左右见方的小片。制作青团时,大家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搓圆、压扁,包入馅料,再像包汤圆一样,小心翼翼地收口搓成圆球形,再放入各样模具中压制成型,有圆团形、月饼形、乌龟形、宝塔形等。将它们两面涂抹茶油后摆放在垫料上,以防止粘连。尽管手法有生涩有熟练,但每个人都带着对春日和传统的热爱全情投入,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一个个造型别致、油绿如玉的青团摆满了桌面。随后,这些青团被放入蒸箱蒸10至12分钟。伴随着蒸箱中飘出阵阵热气,浓郁的艾草香与糯米香弥漫开来,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期待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新鲜出炉的青团,变得更加油亮碧绿,令人垂涎欲滴。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美味的馅料在口中散开。现场还贴心准备了手包饺子、手搓糍粑、百香果蜂蜜水等,同学们吃得不亦乐乎,满满的都是幸福与满足。
本次“清明踏青沐春风手作青团承古意”主题活动,将劳动实践与传统习俗深度融合,让同学们在踏青与制作青团的过程中,用青团寄托对先辈的思念,用美食传承文化的温度,沉浸式地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两学院学子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