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举办研究生“e+”学术大讲堂第二讲

来源:发布时间:2025-04-02作者: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严祯 刘梦宇 纪庆槿/文 刘昌旭/图 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为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学术素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于3月28日举办研究生“e+”学术大讲堂第二讲——“研途问道,学术铸魂”。本次活动面向2023级和2024级全体研究生,特别邀请魏丽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魏丽芳教授围绕“与导师沟通”“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四个核心主题,深入剖析了科研工作的本质与要求。她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与导师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并分享了她在学术道路上积累的宝贵经验。魏丽芳指出,与导师的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和学术方向的校准。她建议研究生主动与导师交流,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将导师的指导转化为推动科研的动力。

在谈到“独立思考”时,魏丽芳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开展高质量研究。她指出,独立思考贯穿科研全过程,首先需要了解前沿领域动态,通过文献综述和学术交流掌握研究现状,发现未被解决的关键问题。她强调,研究应从小问题入手,通过具体现象积累经验,逐步定义问题并找到研究切入点。选题阶段尤为重要,方向和题目决定了研究的起点,应注重从热点中挖掘未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非简单追逐潮流,同时结合社会需求确保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统一。魏丽芳还提到,独立思考不仅体现在研究设计中,也体现在自我认知和同行反馈的平衡上。她建议研究生在选题时既要基于自身兴趣和能力,也要通过同行评审验证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最终在批判性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新理论的大胆想象力,推动学术创新。

关于“团队合作”,魏丽芳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分享了团队协作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她指出,现代科研往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推动项目成功的关键。她强调,团队合作不仅需要高效沟通,还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她提到,科研团队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但通过理性讨论和共同目标的引领,分歧往往能转化为创新的契机。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魏丽芳教授以“共同成长”为主题,深刻阐述了科研生态中“师生共生”的动态关系。她指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长并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的“双向塑造”。魏丽芳结合自身指导学生的经验,分享了如何通过定期组会的“学术对话”机制,让师生在交流中优化研究路径,同时催生跨代际的学术共同体。她强调,科研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助。通过与导师和同伴的共同成长,研究生能够在团队中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形成互助共赢的学术氛围。这种双向塑造与团队协作的结合,不仅推动了个人学术能力的提升,也为整个科研团队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重进步。

魏丽芳教授的分享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了实际案例,赢得了在场研究生的热烈掌声。她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学生在科研中保持耐心与毅力,勇于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她强调,科研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并勇于探索,才能不断推动学术创新,促进科研进步。

本次“e+”学术大讲堂的举办,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学院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此次活动,研究生们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提升了学术素养,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也将继续以学术活动为抓手,助力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成长,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